前言
這標題是小編拜讀「商業週刊」 何 執行長主筆「台灣2025年的挑戰」的跋語,覺得非常貼切本篇文章評述內容,所以沿用來表示崇高敬意與贊同; 美國川普政府8月1日正式啟動對等關稅政策,台灣關稅稅率落在20%,高於日本、南韓及歐盟的15%。 來自《彭博社》的統計,台灣即將受到影響的規模大約在348億美元,如果真的以32%的稅率課徵,恐會使得台灣通膨上升0.02%,而GDP則下滑0.03%。雖然揭曉是20%,但是,我們的輸美關稅就是比日、韓高啊!
(圖片來源:美國白宮新聞稿 截圖)
最無力的還是企業
鋼鐵、石化、工具機、螺絲螺帽及自行車等,業績慘澹、哀鴻遍野!
現在台灣面臨的三個大壓力:一個是台灣對美國的順差739億美元(2024年),比日本的685億,南韓的660億,加拿大的623億美元都還高。第二個挑戰是台灣的半導體輸美,2024年金額309.64億美元,佔比40.3%,遠超過馬來西亞的15.1%,南韓的11.4%。第三是台灣的資通訊(ICT)產品2024年出口到美國的佔比達61.01%,後面這兩項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等關稅!(轉述: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2日臉書 ) 因為台灣經濟近年來呈現出令人矚目的雙重面貌。一方面,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AI浪潮中高歌猛進,成為引領台灣經濟成長的「護國神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昔日引以為傲、屢創經濟奇蹟的傳統產業,如鋼鐵、石化、工具機、螺絲螺帽及自行車等,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甚至「哀鴻遍野」,業績慘澹。這種鮮明的對比,不僅反映了全球產業變革的趨勢,也為台灣的長期經濟穩定和社會公平敲響了警鐘。
護國神山與哀鴻遍野的對比
半導體蓬勃發展、與傳產業績慘澹,台灣需要審慎面對的課題!
全球對人工智慧(AI)的熱切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半導體產業的優先順序,並鞏固了台積電及其相關封裝業者作為這一新浪潮核心受益者的地位 。數據中心中生成式AI工作負載的激增,使其迅速成為僅次於智慧型手機的第二大半導體市場,2024年銷售額躍升至1120億美元,相較於2023年的648億美元有顯著成長 。這種對AI晶片需求的爆炸性成長,直接推動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賴以起家的傳統產業卻面臨著「哀鴻遍野」的局面。鋼鐵業受到對岸傾銷及全球產能過剩和碳關稅的三重擠壓 ;石化業在區域競爭白熱化和下游需求疲軟中掙扎 ;工具機產業因地緣政治緊張和中國本土產業崛起而面臨市場轉型壓力 ;螺絲螺帽業則在多重關稅、匯率波動和低成本競爭下生存維艱 ;自行車產業則飽受歐美市場庫存調整和消費力道不足之苦 。這種高科技的繁榮與傳統產業的困境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凸顯了台灣經濟發展模式中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問題,是台灣的未來發展需要戒慎恐懼、審慎面對的課題。
AI產業鍊的磁吸效應
半導體對外界巨額投資、人才效應和政策資源產生了巨大的磁吸效應!
台積電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戰略重要性無與倫比,它不僅吸引了巨額投資,也對人才和政策資源產生了巨大的磁吸效應。這種成功對其他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經濟內部資源的不平衡。例如,2025年台灣科技業員工的年薪約為3萬美元,而半導體製造業的平均年薪更高達新台幣1,147,826元(約3.5萬至3.8萬美元) 。這與全國平均年薪新台幣677,000元,以及接近每月最低工資新台幣28,590元的服務業或入門級職位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不斷擴大的薪資差距,導致了人才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的強烈「人才流失」現象 。半導體產業面臨數萬個工程師職位空缺,甚至需要派遣有經驗的台灣員工到海外培訓新員工,以滿足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的需求 。這種人才的虹吸效應,使得傳統產業在吸引和留住技術勞動力方面面臨巨大挑戰,進而影響其創新和轉型能力。 這現象已經出現在恆隆科技大半的傳產客戶裡;我們不時聽到客戶對於自動化設備的殷切需求,卻又苦無人才進行管理;一方面想用自動化設備讓員工1人管理多機,另一方面卻又因為投入成本高於預期而面臨抉擇的兩難局面。客戶的猶豫,增加了企業獲利的潛在脆弱性。
不斷升級的貿易保護主義戰爭
美國關稅、歐盟CBAM環保法規,傳產的獲利空間被大幅壓縮!
除了市場競爭,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將於2026年1月全面實施,對台灣鋼鐵業構成重大威脅 。由於台灣的電力生產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台灣鋼鐵製造商的平均排放強度顯著高於歐盟,其中範疇1和上游排放高出18%,範疇2排放更高出64% 。這意味著台灣鋼鐵出口到歐盟將產生額外成本,影響其競爭力 。此外,美國也在研擬自己的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其涵蓋範圍更廣,可能影響到鋼鐵下游產品(扣件),進一步增加台灣鋼鐵相關產業的出口壓力 。 在過去三年中,台灣的石化生產商已不得不減少營運或停產,2024年對中國的乙烯出口量甚至降至零 。自2024年以來,台灣丙烯出口到中國也開始受到關稅限制,進一步阻礙了市場准入 。總體而言,2024年台灣主要石化產品的產量下降了2.39%,出口下降4.3%,需求下降1.1% 。由於台灣日益嚴格的環保限制和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台灣數十年來未新建輕油裂解廠,這也限制了產業的長期發展空間 。 然而中國大陸發展自有機械產業的策略,這也導致台灣對中國和香港的機械銷售額在2019年至2024年間下降了16.8% 。同時,美國在2024年已取代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機械市場,卻因為現今20%的新關稅威脅下,讓許多工具機業者對於競爭力和產業前景出現加速數位化、提高效率和推動綠色發展的反轉態度 。 另一個台灣產業績優生,自行車產業從2022年就開始面臨顯著挑戰;造成這種急劇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歐盟市場的顯著放緩、烏克蘭和以色列衝突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通膨壓力對歐美消費者支出的負面影響,這些因素導致全球自行車庫存去化的速度慢於業界預期 。 上述各傳統產業的共同困境,揭示了其正處於來自激進的國家支持競爭(特別是中國)和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及監管負擔(美國關稅、歐盟CBAM)的雙重擠壓之下。中國的產業政策,包括大規模補貼和產能擴張 ,在全球範圍內造成激烈的價格競爭,迫使台灣企業不得不尋求多元化或面臨衰退。貿易戰和新的環保法規(如CBAM)則增加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准入的挑戰。全球需求疲軟和庫存過剩進一步壓低了銷售,使得這些產業的獲利空間被大幅壓縮。
轉型之路: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
提升效率與透明度、優化決策與管理,串接智慧製造與供應鏈
RFID 技術能幫助傳統產業從「人工管理」轉變為「數據驅動」;不僅提升管理效率,也可以利用攢存下來的數據庫提供給AI進行分析;尋找出更具競爭力道的方法,讓企業能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 像: 提升效率與透明度:RFID 系統能自動追蹤產品、資產與人員,取代傳統人工手寫或條碼掃描,大幅減少時間與人力成本,並降低人為錯誤。這讓企業能即時掌握產線進度、庫存狀況與貨物位置,提高營運透明度。 優化決策與管理:RFID 系統所蒐集的即時數據,能幫助企業進行精準的數據分析,找出生產瓶頸、庫存積壓等問題。管理層可根據這些數據做出更科學的決策,優化生產排程與資源配置。 串接智慧製造與供應鏈:RFID 是實現智慧製造的關鍵技術之一。它能與 IoT(物聯網)設備、機器人(AGV、AMR)等智慧設備整合,讓生產流程更加自動化。同時,它也串聯了供應鏈上下游,提升供應鏈的協同效率,從而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MAGA再現
Make tAiwan Great Again! 就是讓台灣再創經濟奇蹟,沒有懸念!
請容許我一再重申:
這裡不是指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而是Make tAiwan Great Again! 就是讓台灣再創經濟奇蹟,沒有懸念!那該怎麼做呢?
傳統產業以「人本」的觀念要改變了,尤其是現在第二代、第三代開始接手,企業創辦人或是拼鬥一生的企業主們,請您們放下牽絆與執著,讓下代接班人勇敢的去面對新世代的考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語本《韓非子. 難一》 ),既然現在AI在高科技產業擁有高算力、數位生成、資料分析、大模型模擬的優勢,但我們一樣可以利用AI幫助傳產業者進行
1-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對於資料輸入及表單處理,進行重複性、規律性的自動化流程;
2-PLA(生產線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
3-CSA(客戶服務自動化):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客戶服務專線,照顧全球客戶;
其中PLA(生產線自動化)就是小編要說的重點;
利用RFID/IoT收集生產線上的生產設備與加工品的即時數據,實現設備間相互協調能力,並提供至MES進行資料更新,是體現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的前置步驟,再來:
第一步:定義目標與小規模試點
在全面導入前,應先明確了解導入 RFID 的達成目標是甚麼。例如,是為了改善庫存管理、提升產線追蹤能力,還是優化資產管理?接著,請選擇一個特定且範圍較小的應用場景進行試點(POC),增加可行性的預期評估。怎麼做?
· 目標設定:選擇一個急需改善的痛點,例如找出倉庫盤點耗時長、出貨錯誤率高,或產線工序追蹤困難等問題。
· 選擇試點:挑選一個簡單的產品線、部分倉庫或特定的資產類別作為試驗對象。在這個階段,可以先使用少量的 RFID 標籤、讀取器和基本的軟體系統,以驗證技術的可行性與效益。
第二步:導入基礎設施與系統整合
在試點成功後,我們應該逐步擴大 RFID 的應用範圍,並建立完整的基礎設施。原因是把成功的因素要件擴大出去,增加企業各單位的受益面積。
· 部署硬體:在產線、倉庫、出貨區等關鍵位置安裝固定的 RFID 讀取器。同時,為所有需要追蹤的產品、托盤、工具或資產貼上 RFID 標籤。
· 建立資料庫與軟體系統:導入 RFID 管理系統或整合既有的 ERP(企業資源規劃)/ WMS(倉儲管理系統)。這個系統將用來儲存、處理和分析 RFID 讀取到的資料,實現即時的庫存更新、生產追蹤和資產定位。
第三步:實現數據可視化與流程自動化
隨著 企業RFID 系統的全面性普及,企業將獲得大量有用的含金量數據。這時,請不要客氣,應該開始專注於利用AI工具把這些數據拿來優化流程並實現自動化。怎麼做?拿數據問AI,並且明確的告訴AI您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優化流程和如何實現自動化以及請AI給您佐證資料參考。 依照小編不斷測試AI所產生的結論,列於下方:
· 數據可視化:建立儀表板,將產線進度、庫存水位、資產位置等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營運狀況,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 流程自動化:利用 RFID 數據驅動自動化流程。例如,當產品經過 RFID 讀取器時,系統可自動記錄工序完成時間,取代人工刷卡。在倉儲管理上,系統可自動偵測貨物進出,並更新庫存,省去人工盤點的繁瑣。
第四步:邁向智慧製造與供應鏈協同 當 RFID 系統成為企業營運的核心,就可以將其應用範圍擴展到更複雜的智慧製造與供應鏈管理。
· 智慧製造:結合 IoT(物聯網)感測器和 RFID,監控生產設備的狀態與產品品質。例如,透過 RFID 追蹤半成品,並結合溫度、濕度感測器,確保產品在最佳環境下生產。
· 供應鏈協同:與上下游供應商或客戶分享 RFID 數據。例如,物流業者在運送貨物時,可利用 RFID 確保出貨與收貨的準確性。這不僅能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也能加速問題解決。
轉型成功:獨孤九劍
導入RFID/IoT! 一躍成為產業界第一高手、無人能敵!
請原諒小編著迷於「笑傲江湖」的小說情節裡,因為主角令狐沖原本武功平平(暗喻 企業主當時在產業界的地位),但在因緣際會之下學會「獨孤九劍」(比喻 RFID/IoT)以後,一躍成為當代劍術(暗喻 產業界)第一高手、無人能敵。相信我,絕不是傷敵1萬、自損9千的「葵花寶典」! 傳產企業主們,不要猶豫不要怕!RFID擁有扭轉未來30年經濟戰局的科技技術水分,再來.....就是需要您的「勇敢」投入!